優質生態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維系人類生存發展的必需品。日前,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于《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目的是加快推進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相關工作。通知指出,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過程就是將生態産品所蘊含的內在價值轉化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過程,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通知介紹,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是一項理論性強、政策性強、操作性強的系統工程,必須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要求,從實際出發,推動制度創新、試點實踐和政策制定。而作爲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生態産品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特征,其價值實現的路徑主要有三種:市場路徑。主要表現爲通過市場配置和市場交易,實現可直接交易類生態産品的價值;政府路徑。依靠財政轉移支付、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實現生態産品價值;政府與市場混合型路徑。通過法律或政府行政管控、給予政策支持等方式,培育交易主體,促進市場交易,進而實現生態産品的價值。
從國內外已有的實踐來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生態資源指標及産權交易。該模式是針對生態産品的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和難以界定受益主體等特征,通過政府管控或設定限額等方式,創造對生態産品的交易需求,引導和激勵利益相關方進行交易,是以自然資源産權交易和政府管控下的指標限額交易爲核心,將政府主導與市場力量相結合的價值實現路徑。二是生態修複及價值提升。該模式是在自然生態系統被破壞或生態功能缺失地區,通過生態修複、系统治理和综合开发,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增加生態産品的供给,并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调整土地用途等政策措施发展接续産業,实现生態産品价值提升和价值“外溢”。三是生态産業化经营。该模式是综合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供应、産業用地政策、绿色标识等政策工具,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生态産業化和産業生态化,以可持续的方式经营开发生態産品,将生態産品的价值附着于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价值中,并转化为可以直接市场交易的商品,是市场化的价值实现路径。四是生态补偿。该模式是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由各级政府或生态受益地区以资金补偿、园区共建、産業扶持等方式向生态保护地区购买生態産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价值实现路径。
通知强调,作为生態産品的自然本底和生产载体,自然资源为生態産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空间保障,而自然资源领域促进生態産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包括: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合理布局。二是管控创造需求,培育交易市场。三是清晰界定产权,促进产权流转。四是发展生态産業,激发市场活力。五是制定支持政策,实现价值外溢。
![]() |
![]() |
十四五産業规划 | 氢能源産業规划 |
![]() |
![]() |
産業图谱 | 招商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