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理財投資重在防风险
近日常听人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己购买的部分理財产品收益减损,理財公司无法及时向投資人支付理財收益。
目前来看,主要有三类理財产品容易受到疫情影响:投資餐飲業、娛樂業、旅遊業、交通业等实体经济行业的委托理財产品;投資證券市场的理財产品;通过线上形式购买的信息披露不及时的委托理財产品。
对此,投資者要提高自己的證券投資专业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投資人在投資时应当选择有专业资质的理財机构和正规的理財产品,并且询问清楚所投資产品的运作模式和投資风险再决定是否投資。
投資受损后应及时止损
有些行業如餐飲業、娛樂業、旅遊業、交通业等投資标的企业,受疫情影响暂时停工、停产而导致效益减损,理財公司无法获得投資回报用以向投資人支付,理財产品可能面临收益兑付延迟甚至兑付不能的风险。
例如,王先生向某理財公司购买了理財产品,约定:投資资金投入一家SPA会馆,该会馆的部分股权产生的收益权转让给王先生,SPA会馆将股权收益定期支付给理財公司,理財公司收到后再交给王先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SPA会馆出于疫情防控需要而延迟开工,数月未产生经营收益,造成经营收入减少故无法支付委托理財收益。
如果理財产品投資标的企业受到疫情影响,投資人应当怎么办?对此,北京市朝陽区人民法院法官李林强认为,首先,疫情期间投資者要密切关注项目收益情况,并要求理財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如要求理財公司及时報告所投项目运行情况、项目受疫情影响情况、疫情期间采取的投資策略等;其次,在得知疫情产生的影响之后应及时止损,如在满足合同条件时及时退出投資,将风险降至最低;最后,投資人应尽可能与理財公司沟通协商解决方案,如降低收益比例,甚至损失部分本金,提前退出投資,尽可能减轻疫情对各方的影响。
此外,由于疫情在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證券市场波动较大,疫情前期投資人及理財公司不看好市场预期走向,部分證券市场走势低迷;部分證券短线呈振荡上涨走势,易触发投資人及理財公司过于乐观的情绪。投資人及理財公司易出现因预测不准确导致的非理性投資。
每年4月,上市公司须依规发布第一季度经营业绩報告。受疫情影响除少数行业外大部分行业的预期业绩可能下降明显,易引发市场悲观情绪从而造成市场波动。
朝陽法院法官陈曦指出,證券市场近期波动频繁,较难预测,且部分證券产品因投資标的企业停工、停产受到的影响较大,理財产品底层资产的不确定性加大,容易引发投資人及理財公司不理性决策,从而造成投資利益受损。
不盲目迷信保本保息理財产品
“因疫情影响无法兑付理財收益或收益减损,是否属于不可抗力造成合同无法依约履行,取决于疫情及防控措施与委托理財合同履行之间的因果关系。”陈曦说。
李女士投資的理財产品收益本应支付到2020年2月。可是,理財公司从2019年8月即开始停止支付收益。李女士认为理財公司违约,于是诉至法院要求理財公司承担违约责任,理財公司却以疫情为不可抗力为由认为自己不构成违约。
这种情况下,因为在疫情开始之前理財公司即停付收益,所以2019年8月至疫情开始前停付收益不可能是疫情导致,理財公司对于该时间段的停付收益无法依据不可抗力免责;对于疫情开始后停付收益,理財公司应证明停付确系疫情影响,否则仍然无法免责。
陈曦分析,如果收益损失是由于疫情或疫情防控造成的,那么在疫情影响的范围内理財公司有可能免责,但理財公司应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及时向投資人通报相关情况;因理財公司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因此导致损失扩大的,对于损失扩大的部分则不能免责。合同履行中,除疫情影响外,理財公司也有过错的,理財公司对于其过错导致的收益损失部分不免责。
法官提醒,购买机构投資者发行的理財产品时,要找正规理財公司听取专业建议,询问清楚所投資产品的运作模式和投資风险,科学决策是否投資。任何投資都伴随一定风险,不要盲目迷信保本保息的理財产品。
线上理財投資注意保存证据
小张在网上看到某公司推出的“速赢宝”理財产品,投資期限短,投資收益高,产品名称为某东亚国家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协议显示投入本金为5000元,协议期7天,固定日化收益率5%。
于是,小张陆续在某公司APP上购买了共计10次理財产品。然而,1个月后,小张发现该APP已经无法登錄,其在某公司APP上实名认证账户中的5万元不能提现了。小张起诉至法院,要求某公司返还本金及收益。
诉讼中,因APP无法登錄,小张无法出示APP账户截屏、理財合同书、交易成功截屏等证据原件,亦无法出示其在APP上签订的《速赢宝理財合同书》,故难以支持小张的诉讼请求。
受疫情影响,线下理財销售渠道不畅。然而,对于想要购买或者已经购买线上理財产品的投資人来说,如何预防疫情带来的投資风险?
针对此,法官认为,首先,在进行线上投資之前要确认相关理財公司有无从事理財业务的资质、相关产品有无备案。同时,要仔细审查项目信息,线上投資决策主要依赖于理財平台发布的项目信息,投資人更要仔细查看产品的运作模式、资金用途、收益支付方式、投資风险和担保情况,对于语焉不详的产品信息,投資者应要求平台或理財公司及时提供详细说明,确保了解项目情况及投資风险之后再进行投資。
其次,对于已经购买理財产品的投資人,疫情期间要密切关注项目收益情况,并要求理財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報告项目情况及受疫情影响情况,并根据疫情影响情况及时止损。
最后,对于已经受疫情影响的理財项目,因线上理財项目合同通常为线上签订而无纸质合同,发生纠纷之后为证明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要提供证据,所以投資人应注重证据保全,如及时下载电子合同、电子项目報告,必要时进行公证,避免后续维权难。
法官提醒,投資者进行线上理財投資时,应多方了解理財项目信息,不要盲目投資,拒绝高利诱惑,同时应当仔细核实交易对方的资质、主体身份、钱款去向,注意保存证据,提高风险意识。
![]() |
![]() |
十四五産業规划 | 氢能源産業规划 |
![]() |
![]() |
産業图谱 | 招商代理 |